陕西成考专升本层次大学语文科目作为陕西成考专升本层次文史类别必考科目之一,其得分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也是拉开分数的重要考试科目,请大家认真复习备考这门课。为方便报考陕西成考的广大考生,陕西成考网整理了2021年陕西成考专升本层次大学语文科目的复习知识点。
第1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1936年10月19日逝世。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著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第1部分的中心论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1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个层次是(5-11):用引证和例证法论证过去中国的历史是百姓当奴隶的历史,而且从民主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国人也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作者指出,对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循环。
第三次层次是(12-14):分析论证复古主义者掀起的复古逆流正掩盖着人民当奴隶的事实,于是发出呼吁号召青年人创造第三样时代,给人的地位,给人民以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这是第1部分的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也有三个层次第1个次层是(1-3):由生活中鹤见祐辅氏写的《北京的魅力》书中引述的话,指出外国人都在称赞中国的“固有文明”。这里说的“固有文明”指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引出外国人赞扬中国“固有文明”这个论题是为了指出这种“固有文明”的背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的被奴役被压迫。
第二个层次(4-6):这个层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封建的等级制,辛亥革命后反动统治把这种等级制演化成为投降内外的等级观念,对国民专横对外国人柔媚。这就揭示了封建社会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和吞食人民的文化基础。
第三个层次(7-9):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被中国“固有文明”掩盖的社会本质,是人民被吃掉的血的事实,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最后发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这是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
那么第1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1部分与第二部分具有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的关系。
第1部分从剖析民族心理出发,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剖析,说明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等级森严的封建的统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人民总是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奴隶”。人们被奴役的已经麻木不仁,这正是军阀统治、帝国侵略的社会基础。因此鲁迅指出:我们不能老是满足于“古已有之”,更不能神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他唤醒人们,唤醒青年认识这种严重的现实,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那么如何去创造第三样时代呢?接着第二部分进一步揭露了所谓的文明者和所谓的中国者。提出:只有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才能完成青年的使命,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所以前后两部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互为条件的关系。
第五项:学习的要点
1、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进行的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概括极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了他那深隧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2、理解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1部分中对中国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他们惟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的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轨道,如果这规则稳定不变,则万幸无患,称颂天下太平了,这说明中国几千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的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于开启明智,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3、理解鲁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函。
这三种时代是指: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3)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三种时代的内函是什么呢?是这样的: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候,是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比奴隶还不如。(2)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可以按奴隶规则生活。(3)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指百姓摆脱了奴隶地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食人实质。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的制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所以作者尖锐的指出了,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5、理解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仅揭露了中国固有的吃人实质,而且对当时中国现状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人肉的筵宴,但这些筵宴只有阔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数穷苦百姓在受冻挨饿,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种严重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正是中国当时现状本质之所在,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人肉筵宴将要一至排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安排这种人肉筵宴的厨房,只有毁坏这厨房,才能彻底的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
6、明确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在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第六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1个特点:本文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最后推出文章结论,这就是本文论述的第1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运用反语、暗示、比喻、排比和讽刺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反喻的句子有: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的就叫做“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
暗示的句子有: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轿夫如果能对做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就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
讽刺的句子有:古圣先贤;乐观的爱国者;先儒;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可有谁听到人叫唤么?
比喻的句子有:把中国比做喻成厨房、筵席。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批判性也表现出鲁迅深沉浑厚的感情,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文章确实表现出杂文投枪一样的战斗力。
陕西成考网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考生若有更多2021陕西成人高考报名时间、费用、条件等问题可咨询陕西成考网老师。
陕西成人高考报名入口:点击报名
第1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1936年10月19日逝世。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著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第1部分的中心论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1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个层次是(5-11):用引证和例证法论证过去中国的历史是百姓当奴隶的历史,而且从民主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国人也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作者指出,对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循环。
第三次层次是(12-14):分析论证复古主义者掀起的复古逆流正掩盖着人民当奴隶的事实,于是发出呼吁号召青年人创造第三样时代,给人的地位,给人民以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这是第1部分的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也有三个层次第1个次层是(1-3):由生活中鹤见祐辅氏写的《北京的魅力》书中引述的话,指出外国人都在称赞中国的“固有文明”。这里说的“固有文明”指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引出外国人赞扬中国“固有文明”这个论题是为了指出这种“固有文明”的背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的被奴役被压迫。
第二个层次(4-6):这个层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封建的等级制,辛亥革命后反动统治把这种等级制演化成为投降内外的等级观念,对国民专横对外国人柔媚。这就揭示了封建社会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和吞食人民的文化基础。
第三个层次(7-9):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被中国“固有文明”掩盖的社会本质,是人民被吃掉的血的事实,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最后发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这是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
那么第1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1部分与第二部分具有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的关系。
第1部分从剖析民族心理出发,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剖析,说明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等级森严的封建的统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人民总是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奴隶”。人们被奴役的已经麻木不仁,这正是军阀统治、帝国侵略的社会基础。因此鲁迅指出:我们不能老是满足于“古已有之”,更不能神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他唤醒人们,唤醒青年认识这种严重的现实,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那么如何去创造第三样时代呢?接着第二部分进一步揭露了所谓的文明者和所谓的中国者。提出:只有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才能完成青年的使命,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所以前后两部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互为条件的关系。
第五项:学习的要点
1、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进行的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概括极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了他那深隧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2、理解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1部分中对中国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他们惟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的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轨道,如果这规则稳定不变,则万幸无患,称颂天下太平了,这说明中国几千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的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于开启明智,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3、理解鲁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函。
这三种时代是指: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3)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三种时代的内函是什么呢?是这样的: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候,是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比奴隶还不如。(2)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可以按奴隶规则生活。(3)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指百姓摆脱了奴隶地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食人实质。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的制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所以作者尖锐的指出了,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5、理解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仅揭露了中国固有的吃人实质,而且对当时中国现状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人肉的筵宴,但这些筵宴只有阔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数穷苦百姓在受冻挨饿,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种严重的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正是中国当时现状本质之所在,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人肉筵宴将要一至排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安排这种人肉筵宴的厨房,只有毁坏这厨房,才能彻底的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
6、明确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在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第六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1个特点:本文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最后推出文章结论,这就是本文论述的第1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运用反语、暗示、比喻、排比和讽刺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反喻的句子有: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的就叫做“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
暗示的句子有: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轿夫如果能对做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就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
讽刺的句子有:古圣先贤;乐观的爱国者;先儒;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可有谁听到人叫唤么?
比喻的句子有:把中国比做喻成厨房、筵席。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批判性也表现出鲁迅深沉浑厚的感情,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文章确实表现出杂文投枪一样的战斗力。
陕西成考网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考生若有更多2021陕西成人高考报名时间、费用、条件等问题可咨询陕西成考网老师。
陕西成人高考报名入口:点击报名